【穿井得一人翻译及原文欣赏】《穿井得一人》出自《吕氏春秋·慎行论》,是一则寓言故事,讲述了一个关于误传信息、以讹传讹的典型例子。文章通过一个简单的事件,揭示了信息传递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解和偏差,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。
一、原文欣赏
原文:
宋之丁氏,家无井,而出溉汲,常一人居外。及其家穿井,告人曰:“吾穿井得一人。”有闻而传之者曰:“丁氏穿井得一人。”国人皆语之,终为一说。孔子闻之,曰:“其如是,则岂非贤哉?”
二、翻译解析
原文 | 翻译 |
宋之丁氏,家无井,而出溉汲,常一人居外。 | 宋国的丁氏家里没有井,要出去打水浇地,常常一个人住在外面。 |
及其家穿井,告人曰:“吾穿井得一人。” | 等到他家挖了井后,告诉别人说:“我挖井得到了一个人。” |
有闻而传之者曰:“丁氏穿井得一人。” | 有人听到后就传话说:“丁氏挖井得到了一个人。” |
国人皆语之,终为一说。 | 国人都这样说,最终成为一种说法。 |
孔子闻之,曰:“其如是,则岂非贤哉?” | 孔子听说后说:“如果真是这样,那不是很有智慧吗?” |
三、
《穿井得一人》虽然篇幅短小,但寓意深刻。它讲述了由于语言表达不清或传播过程中的误解,导致原本简单的事情被曲解成荒谬的传闻。这个故事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信息的准确传达,避免以讹传讹。
此外,文中孔子的评论也颇具深意,他并没有直接批评这种误传,反而从另一个角度肯定了其中的“智慧”,暗示人们在面对不明确的信息时,应保持理性思考,而不是盲目相信。
四、表格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文章出处 | 《吕氏春秋·慎行论》 |
作者 | 不详(战国时期思想家) |
主题 | 信息误传与以讹传讹 |
故事梗概 | 丁氏因挖井而误说“得一人”,被他人传为真,引发众人议论。 |
寓意 | 强调信息准确性与传播中可能产生的偏差 |
孔子观点 | 对误传持开放态度,认为其中包含一定的智慧 |
五、结语
《穿井得一人》虽为古代寓言,但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。它提醒我们,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更应谨慎对待所接收的信息,避免因误读或误传而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混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