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望崦鹚而勿迫兮】一、
“望崦鹚而勿迫兮”出自《楚辞·离骚》中的一句诗,原文为:“朝饮木兰之坠露兮,夕餐秋菊之落英。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,长顑颔亦何伤?……望崦嵫而勿迫兮,恐鹈鴂之先鸣。”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屈原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,以及对时光流逝、志向未酬的深切忧虑。
“望崦嵫而勿迫兮”中的“崦嵫”是神话中太阳落山的地方,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终结;“勿迫”则是“不要逼迫”的意思。整句意为:望着太阳落山的方向,不要让它太快逼近,希望时间能够慢一些,以便完成自己的理想与抱负。
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屈原对理想的执着追求,也反映了古代文人面对人生无常时的无奈与坚持。它在后世被广泛引用,成为表达对时间紧迫感、对理想坚守精神的象征。
二、内容表格展示: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楚辞·离骚》 |
原文 | “望崦嵫而勿迫兮,恐鹈鴂之先鸣。” |
字面含义 | 望着太阳落山的方向,不要让它太快逼近。 |
意象解析 | “崦嵫”象征时间的终点或生命尽头;“勿迫”表示希望时间缓慢前行。 |
主题思想 | 表达对理想实现的渴望,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担忧。 |
文化意义 | 成为后世文人表达志向坚定、珍惜时光的象征性语句。 |
现代引申 | 常用于鼓励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努力追求理想,不轻言放弃。 |
作者背景 | 屈原,战国时期楚国诗人、政治家,代表作《离骚》。 |
风格特点 | 情感深沉,语言瑰丽,充满浪漫主义色彩。 |
三、结语:
“望崦嵫而勿迫兮”不仅是屈原个人情感的抒发,更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一个缩影。它提醒我们,在人生的旅途中,既要勇敢追梦,也要珍惜时间,不被现实所困,保持内心的坚定与执着。这种精神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