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登高杜甫译文】《登高》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,创作于他晚年漂泊西南时期。全诗通过描绘秋日登高所见之景,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、国事艰难的感慨,情感深沉,意境开阔,被誉为“七律之冠”。本文将对《登高》一诗进行简要总结,并附上原文与译文对照表格,便于理解。
一、诗歌
《登高》是杜甫在夔州(今四川奉节)所作,当时他年老体衰,生活困顿,但依然心系国家和人民。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,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、忧愤与无奈,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生命和历史的深刻思考。
全诗以“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”开篇,描绘出秋天萧瑟的景象,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。接着通过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”的壮阔画面,进一步强化了时间流逝、人生短暂的主题。后四句则转入对个人境遇的感叹,表达出诗人虽身处逆境,仍怀有济世救民的抱负。
二、原文与译文对照表
原文 | 译文 |
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 | 天气寒冷,天空高远,猿猴叫声凄厉;水洲清澈,沙滩洁白,鸟儿盘旋飞回。 |
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 | 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落,江水滚滚东流不息。 |
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 | 在万里之外的异乡常年漂泊,一生多病,独自登上高台。 |
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 | 国家艰难,个人痛苦,双鬓已生白发;生活潦倒,刚刚戒了酒杯。 |
三、结语
《登高》不仅是杜甫个人命运的写照,也是那个时代士人精神的真实体现。诗中既有对自然的赞美,也有对人生的感慨,更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。其语言凝练,意境深远,值得我们细细品味。通过对比原文与译文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情感,感受杜甫那颗忧国忧民的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