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分庭抗礼是什么意思】“分庭抗礼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源自古代的礼仪制度。在古代,臣子与君主相见时,有严格的礼节规定。如果臣子和君主分别坐在不同的厅堂中,彼此以平等之礼相待,就称为“分庭抗礼”。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双方地位相当,彼此对等,互不相让,常用于形容两个对立或竞争的势力、团体或个人之间平起平坐、互不妥协的关系。
一、
“分庭抗礼”原指古代臣子与君主分别在不同厅堂相见,以平等之礼相待,后引申为双方地位相当、互不相让。该成语多用于描述政治、商业、学术等领域中势均力敌、相互抗衡的情境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分庭抗礼 |
拼音 | fēn tíng kàng lǐ |
出处 | 《周礼·春官·大宗伯》:“王拜寄公,公拜王,若其不亲,则分庭而见。” |
原意 | 古代臣子与君主分别在不同厅堂相见,以平等之礼相待 |
引申义 | 双方地位相当,互不相让;常用于描述对立或竞争关系 |
使用场景 | 政治、商业、学术、体育等领域,表示势均力敌 |
近义词 | 势均力敌、旗鼓相当、平起平坐 |
反义词 | 俯首称臣、甘拜下风、屈居人下 |
例句 | 两国在谈判桌上分庭抗礼,互不退让。 |
三、使用建议
在写作或口语中,“分庭抗礼”适合用于正式场合,表达双方实力相当、立场明确的状态。但需注意语境是否恰当,避免在不合适的语境中使用,以免造成误解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