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啼血杜鹃是什么意思】“啼血杜鹃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文学的成语,常用于形容极度悲伤、哀怨或深切的思念之情。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,还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。
一、
“啼血杜鹃”源于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鸟——杜鹃(也称子规)。相传这种鸟在春天时不断啼叫,声音凄厉,仿佛泪尽而血出。因此,“啼血杜鹃”被用来比喻人因极度悲痛、哀伤而哭泣至流血,或者表达对故土、亲人、爱情的深切怀念。
在诗词、文学作品中,“啼血杜鹃”常用来渲染情感氛围,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悲剧色彩。
二、表格形式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词语名称 | 啼血杜鹃 |
出处 | 古代文学、诗词、传说 |
字面意思 | 杜鹃鸟啼叫至流血 |
引申含义 | 极度悲伤、哀怨、思乡、离别之情 |
文化背景 | 源于杜鹃鸟的传说与诗歌意象 |
常见使用场景 | 文学作品、诗词、抒情文章、表达深切情感 |
相关诗句举例 | “庄生晓梦迷蝴蝶,望帝春心托杜鹃。”(李商隐) |
现代用法 | 常用于形容深情、悲情、怀旧等情感状态 |
三、结语
“啼血杜鹃”不仅是对一种鸟类的描述,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。它承载着古人对生命、爱情、故乡的深刻思考,也成为了中华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意象之一。在今天,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这一词语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悲悯与深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