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成语不违如愚是什么意思】“不违如愚”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成语,常用于形容一个人表面上看起来愚钝、木讷,但实际上内心聪慧、有智慧。这个成语强调的是“外愚内智”的人格特质,常见于对贤人、智者的描述。
一、成语释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不违如愚 |
拼音 | bù wéi rú yú |
出处 | 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子曰:‘吾与点也。’”(注:此成语并非直接出自《论语》,但其思想与孔子对颜回等弟子的评价有关) |
含义 | 表面看似愚钝,实则聪明;不违背道义,却像一个愚人一样。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有才德之人外表谦逊、低调,不张扬自己的才华。 |
近义词 | 外柔内刚、韬光养晦、大智若愚 |
反义词 | 好高骛远、锋芒毕露、自以为是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不违如愚”虽非传统经典中的原句,但其思想来源于儒家文化中对“君子”的期待。孔子曾称赞颜回“贤哉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”这说明真正的贤者往往不张扬、不炫耀,反而显得“如愚”。
在后世文学和日常表达中,“不违如愚”逐渐被用来形容那些表面平凡、实则深藏不露的人,尤其在描写隐士、智者或有修养的文人时使用较多。
三、实际应用举例
1. 古代人物
- 颜回: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,生活简朴,性格谦逊,被赞“不违如愚”。
2. 现代语境
- 在职场中,有些人虽然能力出众,但从不炫耀,反而被认为“老实”,这种现象也可称为“不违如愚”。
四、总结
“不违如愚”是一种赞美之词,强调内在智慧与外在谦逊的结合。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“内圣外王”的追求,也提醒人们不要以貌取人,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低调内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