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姗姗来迟的意思】“姗姗来迟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到达的时间较晚,带有轻微的调侃或无奈意味。这个成语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,表达一种迟到的状态,但并不带有强烈的批评意味。
一、词语解释
词语 | 姗姗来迟 |
拼音 | shān shān lái chí |
出处 | 出自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:“总角之宴,言笑晏晏。信誓旦旦,不思其反。反是不思,亦已焉哉!”后世引申为“姗姗来迟”,意指迟迟未到。 |
释义 | 形容人或事物到达得比较晚,慢悠悠地到来,有时带有一种无奈或调侃的语气。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人迟到、事情拖延、消息滞后等情境。 |
近义词 | 迟到、来得太晚、延迟、迟迟未至 |
反义词 | 飞速抵达、迅速到达、提前到场 |
二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日常生活 | “他总是姗姗来迟,我们等了好久。” |
工作场合 | “会议开始半小时了,领导才姗姗来迟。” |
文学作品 | “她姗姗来迟,却带来了最珍贵的礼物。” |
节日活动 | “节日活动开始了,观众们姗姗来迟,场面热闹非凡。” |
三、常见误用与注意事项
1. 不要过度夸张:虽然“姗姗来迟”有“慢”的意思,但不宜用于严重迟到或失约的情况,否则可能显得不够尊重。
2. 避免用于正式场合: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中,建议使用“迟到”或“延迟”等更规范的表达方式。
3. 注意语气:该词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,使用时需根据语境判断是否合适。
四、总结
“姗姗来迟”是一个形象生动、富有情感色彩的成语,适用于日常交流和文学表达中。它不仅表达了“迟到”的含义,还带有一种轻松或略带无奈的语气,使语言更加丰富和自然。在使用时,应结合具体语境,确保表达得体、恰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