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平常说的九出十三归是怎么样算的】“九出十三归”是中国传统民间借贷中的一种利息计算方式,常见于过去的小额借贷或高利贷中。这种说法听起来有些复杂,其实它的本质是一种变相的高利贷计算方法,表面上看利率不高,但实际上隐藏着较高的利息成本。
一、什么是“九出十三归”?
“九出十三归”指的是:借款人从放贷人那里借到100元,但实际只拿到90元(即“九出”),而到期时需要还130元(即“十三归”)。也就是说,虽然名义上是借100元还130元,但实际上只拿到90元,相当于年利率高达44.4%。
二、具体计算方式
项目 | 金额(元) | 说明 |
借款本金 | 100 | 名义借款金额 |
实际到账 | 90 | 放贷人扣除10元作为“好处费”或“手续费” |
到期还款 | 130 | 借款人需归还的总金额 |
实际利息 | 40 | 130 - 90 = 40元 |
年利率 | 约44.4% | (40 ÷ 90)× 100% ≈ 44.4% |
三、为什么叫“九出十三归”?
- “九出”:指借款人实际拿到的钱是本金的90%,即“九成”。
- “十三归”:指到期时需要归还的是本金的130%,即“十三成”。
这种说法源于古代的货币单位和计算习惯,用“九”和“十三”来表示实际资金的流动比例,既显得“合理”,又容易让人忽视真实的利息负担。
四、实际应用中的变化
在不同的地区和时期,“九出十三归”可能会有不同的变体,例如:
- 八出十二归:实际拿到80元,还120元,利率约为50%。
- 七出十一归:实际拿到70元,还110元,利率约为57.1%。
- 十出二十归:实际拿到100元,还200元,利率为100%。
这些变体反映了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借贷习惯,但本质上都是通过减少实际发放金额、增加还款金额来提高利息。
五、总结
“九出十三归”是一种典型的高利贷计算方式,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利率不高,但实际上通过降低借款人的实际到账金额,大幅提高了真实利息率。这种方式在现代社会已不被法律所允许,但在一些民间借贷中仍可能以变体形式存在。
因此,在进行任何借贷行为时,一定要清楚了解实际的资金流向和利息计算方式,避免陷入“看似合理”的高利贷陷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