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流砥柱:勇立潮头的民族精神》
“中流砥柱”一词,源自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,原文为:“今晋人越千里之险,以争中流之利,其谁曰不然?非中流砥柱,其孰能当之?”意指在黄河激流中屹立不动的巨石,比喻在艰难困苦中起着支撑作用的人物或力量。后世文人墨客多以此为题材,借以歌颂民族精神,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期盼。
唐代诗人杜甫在《秋兴八首》中写道:“中流一壶酒,江海寄余生。”虽未直接描绘中流砥柱,却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,表达了自己虽身处逆境,仍愿如中流砥柱般支撑国家未来的决心。
宋代词人辛弃疾则在《破阵子·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》中写道:“醉里挑灯看剑,梦回吹角连营。八百里分麾下炙,五十弦翻塞外声。沙场秋点兵。马作的卢飞快,弓如霹雳弦惊。了却君王天下事,赢得生前身后名。可怜白发生!”此词虽未直接提及中流砥柱,但其壮志豪情与辛弃疾面对国难时的坚定信念,无不彰显出中流砥柱般的民族精神。
清代诗人龚自珍的《己亥杂诗》中有云:“九州生气恃风雷,万马齐喑究可哀。我劝天公重抖擞,不拘一格降人才。”龚自珍在此诗中呼唤变革,期望涌现出更多如中流砥柱般的人物,以推动社会进步,这正是中流砥柱精神的体现。
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,更蕴含着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前行的坚韧与勇气,成为激励后人勇立潮头,担当使命的精神源泉。